房地产行业
商贸贸易
建筑建材
现代服务
生物医药
金融行业
文化产业
电子商务
制造行业
互联网行业
据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公布了24起涉税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涉案金额超644亿元。记者在梳理后发现,这些典型案例主要暴露了纳税人在入账凭证管理、出口退税和享受税费优惠这三个方面的税务风险。案例也是“活教材”。专业人士建议企业,有必要对照典型案例,自查税务风控薄弱环节,补齐税务风控“短板”。
据记者梳理,在今年1月~6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公布的24起典型案例中,涉及虚开入账凭证的案例有22起,涉案金额超640亿元,涉及汽车销售、软件产品生产、出口商贸、煤炭等行业。
据记者梳理,在今年1月~6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公布的24起典型案例中,涉及出口骗税的案例共6件,涉案金额超过20亿元。
近年来,一些外贸企业骗取出口退税犯罪呈现“产业化”“团伙化”“信息化”的趋势,“假自营、真代理”等问题突出,案件所涉的骗税数额屡创新高。
一些企业因出口退税方面存在问题被查处时,往往会辩称是“无心之失”。采访中,一些税务干部告诫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在国家日益重视打虚打骗的背景下,无论企业是否真的属于“无心之失”,只要存在违法违规事实,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骗取出口退税,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国家税务总局瑞安市税务局干部黄佳莉长期从事进出口税收管理工作。她告诉记者,出口退税不同于一般的退税,是国家为鼓励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出台的税收政策,与纳税人因多征、误征或者减免等引起的退税截然不同。因此,骗取出口退税将面临严重后果,企业将被追缴骗取的退税款,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在规定期间内,相关企业将被停止受理出口退税业务;构成犯罪的,还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黄佳莉提醒企业,一定要注意这些典型案例背后隐含的“规律”。举例来说,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典型案件显示,许多外贸企业利用报关单信息骗取出口退税。实务中,不少企业委托代理报关行或者货物运输代理机构报关出口,这意味着报关行及货物运输代理机构掌握着不少出口企业的出口报关信息。对于部分报关出口但不办理退税的企业来说,如果忽视自身报关单信息的管理,可能导致报关单信息被“卖单”的风险。如果出口企业能够及时关注税务部门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发现这一规律,就会增强对自身报关单信息被买卖、泄漏的警惕,并加强报关单数据的安全管理和风险防控。“企业千万不能只是‘看个热闹’,更要学会‘看出门道’。”黄佳莉说。
黄佳莉告诉记者,实务中,有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单纯地追求拓展委托代办出口退税业务,忽略了对委托代办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及出口业务真实性的审查,有可能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自身带来税务风险。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企业从三方面入手,加强出口退税风险管控:一是重内控,即专人专岗负责出口退税单据的审查、管理、存档,确保出口退税单证真实、合法、有效。二是多参与,严格要求外贸业务员对货源、货物质量、价格等进行评估了解,对交易、仓储、运输、报关等具体出口环节进行亲自操作或监管。三是强外管,加强对外商及供货商的资质查验与后续管理,特别是新成立、新开展业务的供应商,应不定期到实地进行公司产能情况的核查。
据记者梳理,在今年1月~6月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公布的24起典型案例中,涉及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违法违规活动的案件共6起,涉案金额超86亿元。
容诚税务师事务所(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刘剑告诉记者,实务中,有一些企业误认为自己满足了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并据此进行纳税申报,但是实际上并不满足,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故意偷逃税款,税务风险很高。因此,企业务必从日常工作做起,加强自身的合规管理。
“留存备查资料环节对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施志群建议企业,千万不能弄虚作假、通过虚构材料享受税收优惠。如果符合税收优惠的条件,企业也务必留存好相关资料“自证清白”,避免因为没有充分的相关资料,被质疑其业务的真实性。
01、纳税人利用巴中税收优惠政策,不过分解读,不乱用,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助力企业高效发展。法纳税人利用巴中税收优惠政策,不过分解读,不乱用,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助力企业高效发展。法是进行纳税人身份的合理界定和转化,使纳税人承担的企业纳税压力尽量降低到最小程度,或直接避免成为某类纳税人。
1、纳税人不同类型的选择
巴中税收优惠政策
巴中税收优惠政策
巴中税收优惠
政策在哪里
巴中有哪些税收
优惠政策
巴中税收
优惠政策
巴中的税收
优惠政策
提交成功
税务客服会在1-2小时内联系您,
请您保持电话畅通!
×
招商引资,入驻园区,享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贵公司是什么行业呢?
方便的话,建议您留下联系方式,电话沟通对接更顺畅呢~
稍后再说
马上咨询